< 返回
ibm的文化传承

1913年的秋天,托马斯.沃森穿着合体的西服和衣领笔挺的白衬衫,打着质地考究的领带,当他走出ncr公司大门的时候,转过身来,又看了看ncr的旧厂区,然后告诉站在他旁边的罗杰斯和休斯敦说:他打算出去闯荡,要创立一番更大的事业。这一年,沃森39岁。

按照《特立独行者和他的ibm帝国——沃森传》一书中的说法,上面的场景几乎已经成为ibm代代相传的故事。沃森终其一生都宣称是他主动离开了ncr,但作者查阅了大量ibm以及ncr公司的文件记录和当年的书刊杂志之后说:沃森是被解雇的。罗杰斯和休斯敦是沃森在ncr的两位密友,和他一起被ncr当时的掌权者帕特森扫地出门。

作者凯文.梅尼说自己“命中注定就要给沃森作传”。极其详尽的细节片断在书中几乎随处可见,大到探讨20世纪30年代沃森与ibm公司同纳粹德国的关系,小至每章结尾所附的那些选自ibm歌曲集的肉麻歌词,让人惊讶于作者丰富的信息来源、过人的洞察力和组织资料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是作者偶然在ibm一家仓库里发现的340个被尘封了数十年的箱子,里面装了几万份关于沃森的第一手文档资料。

对于这位20世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凯文用了一种狂热却不失客观、充满感性却不失价值判断的笔调。凯文讲述的故事差不多涵盖了沃森一生的方方面面,但绝没有琐碎的感觉。整书框架基本以时间为主线,但每一章节的结构都充满了跳跃性,就像通常的商业类杂志报道一样。开头从沃森40岁开始创业入手,以此为时间点倒叙了少年沃森的成长以及他在ncr的17年经历,同时也暗示了沃森的某些先天的性格因素已经可以隐隐对应于他一手创立的ibm帝国。虽然沃森自己并不觉得离开ncr是多么失败的举动,但事实是—在年近不惑时丢了工作,新婚不久的妻子正身怀六甲,而且还并没有从美国政府对ncr的反垄断诉讼官司中彻底脱身。凯文的评价是:“沃森在40岁时才开始他的人生。” 不过沃森当时的决心都在后来渐渐得以充分实现。从最初毫不起眼的c-t-r公司开始,沃森依靠他创建企业文化的天赋以及与生俱来的超强灵活性成功躲过了1921年和1929年的两次股灾;并且凭借自己亲近政要的热情、对政治的敏感以及自成风格的管理模式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迎来了ibm快速发展的高峰。沃森在艾森豪威尔当选美国总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也试图凭借商业的力量影响战争,ibm已经远不止是一家企业和获得财富的手段。1956年6月21日,以82岁高龄辞世的沃森的葬礼在纽约帕克大道上的一间教堂中举行。

本书的最后总结了沃森给商业社会带来的三大贡献:将信息处理变成了一种产业,是沃森想出了如何向公司、大学、政府和军方推销信息处理的方法;发现了企业文化的力量,沃森不仅创造了一种强大、精确的文化,还一直在寻求完善和增强它的方式;沃森是第一位名流ceo,在他待在ibm的日子里,沃森比公司还要出名。

沃森去世后,他的儿子小托马斯.沃森接管了ibm,一直到1970年退休。这段日子小沃森已经在他1990年的自传《父亲、儿子和公司》中做了很仔细的记叙。ibm在沃森家族以及其一些亲信相继离开管理层之后出现过文化迷失现象。

后来的继任者们似乎或多或少滥用了真正的ibm文化,官僚作风和傲慢自大的风气也悄悄盛行。ibm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遭遇到了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危机,不过这也造就了郭士纳传奇的十年。郭士纳的著名传记《谁说大象不能跳舞》放在这个阶段来看,会发现他对文化的理解有许多沿袭自沃森时代。郭士纳写到:“我逐渐意识到,待在ibm的日子里,这种文化并非是该游戏的一部分—它就是整个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