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一种司空见惯的情景是,人们开创或买下一个小企业,发展自己的创业技能,最后获得成功,他们的企业变成中型企业。随后,自己面临的挑战发生了变化。但高高在上的企业家沉湎于自我的成功而越来越自大。于是,他们不是继续不断地发展以满意新需求,而是照搬旧套路,最后使企业困难重重,员工、股东和顾客都倍受损失。
 松下幸之助的企业从小企业发展为中型企业是在20世纪2—30年代。它早年的商业成功得益于他不同于竞争对手的创业战略:坚持以顾问为导向、痴迷于提高生产力和降低成本、敢于改进别人开发的产品、独具创意的市场营销、快速的产品开发、完善的售后服务、坚持不断改善、相信员工、专业化的零售分销系统、集中业务火力,这一切是帮助松下的企业迅速发展、不断赢利的关键。
 虽然历史已变得模糊,但松下的企业似乎是全球第一个采用分级制架构的企业。这在日本实为少见。松下当时只是想找一种合理的方法来实施自己的使命和商业原则。
 在《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一书出版前整整60年,松下就已发现并在实践着tompeters(彼得斯)和bob waterman(华特曼)在这本1982年才出版的书中所描述的许多管理技巧。他的思想挽救了公司在美国quasar(阔沙)的一间电视机厂。他的产品吸此了全球各地的顾客。他的管理技巧现在正为各国许多企业所用。
 我们是否能从日本、从松下所生活过的时代总结出一些东西来呢?当我们面临21世纪、面临着无数的经济和行业挑战时,我们能否从这些很有重要意义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
 松下的一生似乎告诉我们:要抛开20世纪中期的集权制企业架构、重重繁复的机构、只关注企业内部的方法、高企不下的成本和慢条斯理的顾客回应速度。这种企业模式已一无用处。在随后几十年高度竞争的经济中,成功胜出的企业将越象20世纪20、30、50和60年代的松下电器。
 当然,还要放下20世纪中期的经理人态势。他们小心翼翼,不图上进,有时在给老板吹牛拍马上倒是很有一手。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中,成功的经理人必须更具创业精神、更获领导风范、更善于发展事业。
 最为重要的是,要去除20世纪中期的那种学习、事业发展和成长的方式。未来几十年的成功事业不再属于这种一成不变的模式,从5岁到25岁求学,然后在随后的40年里运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直到退休。将来的成功者将属于那些愿意、而且能够在一生中不断发展的人。